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国际学生培养方案
(2023)
一、所属院系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学院。
二、学习年限
一般为四年。
三、培养对象
中文水平达到《国际汉语能力标准》hsk四级以上(含四级)的国际学生。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围绕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性国际化人才培养特点,满足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工作的人才需求,培养掌握扎实的中文基础知识和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研究能力和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够从事中文教学、华语教学、双语教学及相关研究工作,或在全球中文传播机构、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五、培养规格
1.熟练掌握中文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当代中国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均达到较高水平,能熟练运用中文获得专业信息并进行书面表达与口头教学工作。
2.掌握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熟练掌握中文教学的各项专业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计算机、互联网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方法,具备在国内外从事中文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本专业的基本理论框架,通晓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中文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4.具备较好的通识素养,具有较高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掌握较广博的人文通识知识,拥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对于政治、文化、艺术和自然科学及国际事务、国际组织、国际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5.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能够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方面的团队合作。
6.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及持续发展的潜力和较强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
7.具有自主发展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具有反思与创新意识和持续提高教学水平的意识和能力。
六、培养方案基本框架
总学分148学分。
全校通识课12学分,专业必修课64学分,选修课44学分,实习实训及科研30学分。
课程总学时2368学时。
七、毕业要求
凡具有正式学籍,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取得合格以上的成绩,获得毕业要求的课程学分,遵守学校纪律,德智体美各方面表现合格的学生,经所在学院教学委员会及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鉴定后,准予毕业。
八、授予证书及学位
达到毕业要求,将授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证书,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授予学士学位证书。辅修其它专业达到毕业及学位授予要求,可获得相应专业辅修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详见《北京语言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等学校相关文件。
九、课程一览
课程包括7大模块:教育理论模块、语言知识与技能模块、语言教学模块、国际传播模块、语言与技术模块、实践体验模块、本硕博共享课程模块。
1. 教育理论模块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第二语言教学概论、中文教学法概论、教师素养与发展、第二语言习得等课程。
2. 语言知识与技能模块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言语交际概论、大学中文、经典导学、经典研读、中文听力、中文阅读、中文口语、中文写作、口语习惯语、英汉翻译基础、英汉口译技巧、现代英语交际、英汉同声传译等课程。
3. 语言教学模块包括语音及语音教学、汉字及汉字教学、词汇及词汇教学、语法及语法教学、评价与测试、中文教学案例分析等课程。
4. 国际传播模块包括新媒体实践、传播学概论、新闻语言概论、新闻视听说、新闻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哲学、中国历史、文化专题讨论等课程。
5. 语言与技术模块包括信息技术基础、数据科学基础、语言工程实践、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应用实践、中文交际虚拟仿真体验、信息技术检索与计算机应用等课程。
6. 实践体验模块包括中文教学实践、中国文化体验、绘画赏析与实践、汉字与书法、古诗今唱、中国功夫、古筝、中国画、项目式语言实践、社会调研、体验中国等课程。
7. 本硕博共享课程模块包括理解当代中国、中国国情、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跨文化交际、汉外语言对比与国别化研究、中文国际传播研究、中文教材研究、中文中介语语料库研究等课程。